林欣浩《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下篇第十六章“寻找人生答案”
ImChanging
2024年08月18日 02:17
004595
哲学有什么用

前面关于科学的内容说了很多,不是我存心想跑题,是因为咱们这回终于讲了点儿有用的东西啦!

您想想这本书,前面说了大半天哲学,什么这个主意,那个主意,吵来吵去,最后一看,这些理论全都是错误的,一点儿有用的东西都没落下,您看的都快掀桌了吧,这回轮到实用主义,这里总算是说了点有点儿价值的理论了。

我们现在知道了实用主义对于科学来说很有用,那么我们能不能把实用主义的方法应用到哲学研究中?它能用来回答形而上学的问题吗?

试试吧,哲学中有什么实用的问题呢?

前面说过,我们研究哲学的目的是追问人生意义

这个问题哪里实用了呢?

我们想想,我们什么时候才会追问人生意义?

也许是夜深人静的时候,突然想到人的一生短如朝露,对必然到来的死亡和虚无产生深深的恐惧,又不知道该如何排解

或者是体验了一次纵欲之后,觉得人生就算再有钱再成功,欲望满足后得到的也是空虚和痛苦,不禁对人生充满了悲观

或者是觉得自己正过着庸俗无聊的生活,有一种强烈的欲望想要摆脱用场,却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或者正陷于生活的泥潭中,觉得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苦役,永远看不到解脱的可能。希望能给自己经受的这些苦难找到一个价值依托,让自己吃的苦变得有意义

总结起来,我们大半是在空虚、焦虑、恐惧、悲观、绝望的时候,才更需要绝望人生的意义来驱散这些负面的情绪。

按照实用主义的观点,只要我们能找到一个人生意义,一经相信他就可以消灭上述的负面情绪。那这就是我们人生的意义。

问题是,你以为天底下只有你自己才有过空虚、焦虑、恐惧、悲观和绝望吗?没接触过哲学的人就没有过这些负面情绪吗?世界上的其他人就都不怕死吗?别人就没有空虚无聊,没有对苦难的生活感到过绝望吗?

人天性趋乐避苦,人类发展奋斗千万年,你以为全体人类在干嘛呢?不就是在干这一件事吗?不就是在通过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原则,尽一切手段来驱散各种负面情绪,追求充实和快乐的生活吗?

前面说过,假如这世上有一种易于接受、成本很小,又能给我们带来好处的思想,没有什么理由能阻止这种思想立刻在人类中传播开。你难道认为在某本哲学书中,还隐藏着一个既好用又能让每个人都相信的人生意义?大家伙儿都还不知道,就偏偏等着咱们几个聪明人去发现吗?

显然,更可靠的结论是,老百姓平时应对上述精神困境的办法,就是这些问题的最优解。

我们都不需要有文化的人出手,随便拽过一个大妈,就把前面那几个问题都搞定了。

你问大妈:“我怕死,怎么办?”大妈说:“怕啥?愁也是一天,乐也是一天,为啥不乐啊?”——她回答了,追求快乐就是人生意义,关注眼下的快乐,就可以不怕死亡

你问她:“我觉得满足欲望也没什么意思,怎么办?”大妈说:“人活着得有个爱好啊。你瞧我天气一好就到广场上跳舞,身体好,还交了不少好朋友,多快乐。”——她回答了,拥有爱好,锻炼身体,和朋友相伴就是人生意义。这样做能避免孤独、沮丧和纵欲的空虚,拥有持久的幸福

你问她:“我不想过庸常的一生怎么办?”大妈说:“我听不懂啊,啥叫庸常?平安是福,知足常乐,健健康康,没病没灾的,这不日子不挺好的吗?”——她回答了,平常生活来之不易,因此平凡的生活并不平凡。认识到这一点,这就是人生意义

你问她:“人生要受那么多苦难有什么意义?”大妈回答:“啥意义?我不懂啥意义。苦这东西,轮到你吃的时候你就得吃,反正吃苦总有个头。”——她回答了,等到苦尽甘来的一刻,就是吃苦的意义

这些都不是唯一的答案,这世上每一个不困惑的人对这些问题都有自己的回答,您如果想最简便的解决这些问题,那么就去找各种人问一问,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答案就是了。

而且实际上,我们都不需要张口问,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找到了实用主义的人生答案。

这是因为今,天我们在休闲时接触到的大多数精神产品,都来自自由市场。而在自由市场,尤其是在快消行业里,“用户的购买冲动”要比用户的长期体验更重要。

什么意思呢?简单的说,就是厂商要在用户决定花钱的那一瞬间。大脑做出“只要我现在购买,我就能获得好处”的判断,哪个产品能让用户产生这个判断的概率最高,产生的购买冲动最强,哪个产品就更容易占领市场。

比如说,我们都知道薯片之类的食物吃多了对身体不好,但是在货架的超市上。还是高油高盐高糖的零食占的位置最多、最好。而且在包装袋的正面,还印满了油旺旺、香喷喷的实物图,目的就是把消费者当成了巴甫洛夫的狗,希望消费者在看到图片的一瞬间多巴胺能多分泌一点,然后一冲动买买买就完事了

可是,消费者又不是傻子,明明知道这些食品吃多了会不健康,难道不会用理性克制自己吗?确实有这种可能,那怎么办呢?对于厂商来说,最根本的方法当然是改进食品的配方,让它更健康。但这其实不是关键,关键是在包装袋上用巨大的字印上“健康” “少糖” “减脂” “天然”,再印上巨大的新鲜水果,绿叶,添上清澈的露水。然后就等着消费者在看到图片的一瞬间多巴胺一分泌,一冲动,买买买就完事了。至于吃了这些食品的一个礼拜后,消费者的体重增加了0.1克,10年后得慢性病的概率增加了0.01%等这种“小事”,消费者意识不到,生产者更不会在乎,虽然这些才是“健康”的真正定义

换句话说,在很多市场里,最好卖的产品是“在消费者做出决定的那一瞬间最能打动消费者”的产品,而不是“真正提供价值”的产品,更不是“消费者决定购买后好久还能从中受益但是消费者意识不到”的产品。

从这个角度,我们来看自己身边的精神产品,那些最好卖的、最出名的,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到的商品,都是在用户消费的一瞬间,把寻找人生意义这件事做到了极致。

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对于内容的消费行为,主要体现在三个动作上:点击标题、点赞、转发。这三个动作能直接转化成内容生产者的收入。那怎么能让消、费者在做这三个动作的时候“被一瞬间打动”呢?那就是用能引起人情绪共鸣的句子音乐、美图,把人的情绪在一秒钟内带起来。

你因为人生没有意义而痛苦焦虑吗?风轻云淡的句子上,舒缓的音乐起,小清新的蓝天海边来点绿意和美食。用户看了5秒钟后“啊啊啊”血清素分泌了,焦虑感下来了,转发、点赞——人生意义的问题解决了。

因为找不到人生意义消沉低落?励志的句子上,慷慨音乐起,来段“你见过洛杉矶早晨4点的街道吗”,再让穷苦人在大雨中给你打段拳,用户看了5秒之中后“啊啊啊”肾上腺素分泌了,心跳加快燃起来了。转发、点赞——人生的人生意义的问题又解决了。

哪怕我们直接追问“人生意义”是什么的时候,打开手机,最容易看到答案是什么?只要出现在你眼前的这行字是靠点赞,转发数推送到我们面前的,那么我们看到的,就不是从理性上讲最正确的答案,而是“大多数带着同样疑问的人扫了一眼立刻觉得啊啊啊好有道理好有共鸣”的答案,是“大脑在一秒之内不加思考就认同”的答案,是“看上去很对但未必经得起推敲”的答案。

其实还是情绪。

回想自己过去的经历,在我们的一生里,其实大多数时候我们并没有思考哲学问题,思考人生意义,因为那样太累了。我们一生绝大多数的时间,都沉浸在各种各样的情绪起伏里,靠情绪的浪涛淹没我们对人生的困惑。我们随手可得的无穷无尽的音乐、视频和京剧。从一秒钟的情绪刺激到上百个小时的连续剧,要什么形式有什么形式。在情绪的潮水中,我们关于人生意义的问题已经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得到了最好的回答。

这样也没什么不好,生而为人,就应该享受情绪的起伏。要是每时每刻都沉浸在绝对冷静的思考中,那人生得多遗憾啊!

但是我们甘心吗?

我们甘心自己的人生困惑,被大骂的回答被情绪的起伏替代吗?

如果我们的回答是“不”,那么实用主义给出的哲学答案,我们也不能接受。

可是那咋办?我们就想要答案,哲学还给不了我们答案。这就好比老师给我们出了一道题,这道题明明是“无解”,还要求我们必须解出来,这不是太荒诞了嘛!

对咯,人生就是荒诞的。

——林欣浩《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本文仅作转载分享,不代表作者任何观点。

评论
赞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