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今天的实验素材是使用NB化学实验做的.
## 题目解析
锌由0价变成了+2价,升价氧化失电子,是负极.锰由+4变成了+3价,降价还原得电子,是正极.
第一问.由上面的分析,锌是负极.错误.
第二问.由上面的分析,二氧化锰参与了反应,所以不是催化剂.错误.
第三问.1份锌转移2份电子没错,但是问题是,电子走导线而不是电解质溶液.电解质溶液通过离子的定向移动来形成电流.错误.
因此选D.题目给出了总反应,所以我们可以直接把这个反应分出来.但是我们还是练练推导.第四问我们在上面分析过了,锰从+4变成了+3价,1份锰得到1份电子,生成的就是氢氧化氧锰:
右边有氢,所以左边要加上水.为什么不加氢离子?因为生成的物质是氢氧化物,配氢离子意味着它和氢离子反应,这样肯定是不可以的.
然后用氢氧根平衡电荷即可:
## 知识梳理
氧化还原反应是电子转移的反应.我们知道,电子沿一定方向流动会产生电流.所以假如使用适当的电极组装化学电池,就可以利用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电流为我们所用了.
比如,我们知道有这样的氧化还原反应:
我们想要构造一个电池,应该怎么做呢?首先,我们肯定是要让它进行给出的这个反应,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把锌片和硫酸铜的溶液放在一起,这样就可以进行这个反应了.
光进行反应还不够,我们还需要将其构成一个闭合的回路,使得电子能够按照我们给出的方向移动.所以说我们还要再找一节电极,同样插在硫酸铜溶液中,它和锌片用一根导线来连接.
那么这个电极用什么呢?它肯定不能和铜离子反应,不然的话就会和锌抢着反应,从而降低了速率,甚至可能盖过了锌(后面解释什么意思),所以要找一个不和铜离子反应的,显然石墨棒或者铜片都可以.
现在要想个办法验证确实有电流.这个电流不会很大,所以直接在导线上串联一个灵敏电流表就可以.但是问题是,这个电流表怎么接?
首先,我们可以写出这个反应:
锌氧化了,这个过程它失去了电子.失去的电子肯定去铜电极了.所以电子移动方向是从锌到铜电极,电流方向自然就是反过来.所以铜电极接电流表的正极,锌接负极.
另外,这样我们也就可以发现,铜还原得到电子,是电子给出了硫酸铜溶液里的铜离子.
所以我们搭建了一个这样的仪器:
烧杯中的是硫酸铜溶液.
将锌电极放入烧杯,立刻观察到电流表有个明显的变化.过了一段时间后,我们观察到:
注意到锌电极大部分溶解了,铜电极上有一层厚厚的红橙色物质,硫酸铜溶液颜色浅了许多.这与我们的理论是一致的:锌溶解成为锌离子,铜离子变成铜单质聚集在铜电极上.(其实这个装置搭的比较不标准,电流表量程指到最大了,这是绝对不允许的.但是软件里没有电阻,所以就将就一下吧)
由此,我们就知道了:
负极是两电极中活泼的那个,它失去电子被氧化.
正极是两电极中不活泼的那个,它得到电子,将电解质溶液的离子还原并聚集在这里.
溶液是均匀的,正极消耗溶解电解质溶液中的阳离子,所以为了弥补这一部分少的阳离子,其它地方的阳离子就要转移过去.一样的,负极生成了阳离子,所以为了让这个局部电中性,其它地方的阴离子就要转移过去.
所以现在知道了:电流从正极向负极移动(这不就是两极的定义嘛),电子沿着导线从负极向正极移动(这不就是电流的定义嘛),电解质溶液中的阳离子从电解质溶液向正极转移(可以这样记:阳和正),电解质溶液中的阴离子从电解质溶液向负极转移(一样的,阴和负).
根据上面那个的经验,我们大概知道了怎么设计一个原电池.首先要让负极和电解质溶液进行一个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其次要让正极和电解质溶液的活动性一样或者还要弱.两极要在同一个电解质溶液中,并且要用导线相连.
为什么要让两级在同一个电解质溶液中?这是为了要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可以按照上面给出的方向移动.有的时候把两级放在一起并不方便,我们需要把两级分开放在两个烧杯里,这时候就要想办法给两个烧杯补充离子,使其维持电中性.一般地,我们会使用一个氯化钾饱和溶液的胶冻(琼脂块)插在两个烧杯之间.这样的话,氯离子和钾离子在盐桥中就可以自由移动了.负极生成了阳离子,所以氯离子就会到负极的烧杯,使其保持电中性.正极消耗了阳离子,所以钾离子就会到正极的烧杯,使其保持电中性.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既然现在两个烧杯的溶液不交换离子了,是不是就可以不用一样的溶液了?比如正极使用硫酸铜溶液,负极用硫酸锌的.
没道理不可以啊,所以我们可以搭建一个这样的仪器:
反应如期进行了.
理论上来说,我用两个活泼性相近的物质作为电极,也可以构成原电池.可是这样的话,反应会进行地很慢,所以一般我们选用活泼性相差较大的两种物质作为电极.